1939年,战争的阴云已经遍布全球,第二次世界大战可能随时就要爆发,海军条约变得名存实亡,各国都在利用新技术,加紧建造更新一代的主力舰。由于日本的南进战略不可避免的在菲律宾等地区问题上导致了与美国的利益冲突,美日将终有一战,珍珠港或许是导火索,但火药桶早已存在。早在1939年,旧日本海军就已经是美国海军的首要假想敌。
根据情报,日本海军的四艘金刚级战列舰经过现代化改造后达到了30节,而此时美国海军已服役或在建造的北卡罗莱纳和南达科他两级快速战列舰均只有27-28节,为避免缺乏高速主力舰导致巡洋舰在前卫战中陷入被动,美国海军要求新一代主力舰必须超过30节。在这一思路之下,新一代主力舰的大致性能已经可以勾勒出来:30节以上的高速,不弱于南达科他级的火力以及防护,吨位根据条约放宽后的标准,不超过45000吨。按此设计最终的结果便是衣阿华级。
得益于更大的吨位,能够安装功率更为强大的主机,衣阿华级的主机功率高达212000hp,几乎是南达科他级的两倍,由于需要通过巴拿马运河,宽度被严格限制在33米,因此舰体长度达到了270米,强大的主机与较大的长宽比使衣阿华级达到了33节的航速。衣阿华级二号舰新泽西在60年代的轻载冲刺实验中,主机过载输出至254000hp后达到了35.2节的高速。这已经追平了二战时期相当部分的驱逐舰,被以“the Fastest Battleship”计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火力上,衣阿华级使用了16英寸MK7主炮,相比先前快速战列舰使用的MK6主炮倍径更大,在使用同样的MK8 2700磅穿甲弹时,能够达到更高的初速(MK7初速762mps,MK6为701mps),尽管牺牲了一部分水平穿深,但是能够取得更可观的垂直穿深。
防护上大体沿用了南达科他级的防护结构,采用内置主装,垂直防护几乎不变,为307mm/19°主装甲带,水平防护厚度布局略有调整,南达科他级为中部127mm,两侧135mm,衣阿华级改为中部121mm,两侧141mm,从而更好的防御绕过露天甲板的炮弹。
衣阿华级计划共6艘(BB61-BB66),其中建成四艘(衣阿华,新泽西,密苏里,威斯康星),两艘中途停工(伊利诺伊,肯塔基)。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BB-63密苏里在1945年东京湾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点的签字仪式举办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由于空中力量和导弹的发展,战列舰退出了历史舞台,四艘衣阿华级战列舰在朝鲜战争后便转入预备役,但这些老式战舰的服役历程并没就此结束,80年代,为响应里根的600作战舰艇计划,四艘衣阿华级战列舰被重新启用并进行现代化改造,加装直升机平台,拆出原有的20mm和40mm火炮以及四座5英寸副炮,安装战斧及鱼叉导弹发射架和CIWS系统。在海湾战争爆发之时首批飞抵目标的巡航导弹便来自这些以及走过近半个世纪的战列舰。
海湾战争后,迫于高昂的维护费用,四艘衣阿华级战列舰再次退役,但均作为博物馆得以保留并向公众开放。放眼整个历史,该级也是整个一二战期间服役的战列舰中结局较为圆满的一级。即便是未建成的两艘,也都用别样的方法在历史上留下了名字,伊利诺伊号虽然没能建成,但是其主机安装到了合众国号邮轮上,这艘跨大西洋邮轮也不负众望的以35.9节均速,43节极速的成绩夺得了最后一代蓝丝带,记录一直保持到今天,肯塔基号的主机被一分为二安装在了两艘萨克拉门托级补给舰上,舰艏也被切割后安装给了1956年船头撞毁的威斯康星号,可谓是物尽其用。
在游戏中,衣阿华作为第一艘美国V级战列舰,由北卡罗莱纳晋升后即可购买,在不考虑消耗品的情况下,完全体衣阿华拥有全科技树战列舰中最高的33节航速,可以获得更好的战场机动性,9门MK7主炮也是同级战斗中相当均衡的火力配置,装甲方面侧面装甲较为薄弱,应当注意角度,充分利用机动性和较高的防空。